科普 | 《乞丐歌剧》是音乐剧的序章!
发布者:北雅国际英语 发布时间:2023-11-15 09:20
当歌者们开始咏唱尘埃,诗人们开始书写乞丐,当下大红大紫的“音乐剧”就此诞生,今天就和小编一起考古吧!,音乐剧的鼻祖——《乞丐歌剧》。
编剧/作词:Gay·John(约翰·盖伊)
作曲:J.C.Pepusch(佩布许)
首演:1728年,伦敦
剧目简介:《乞丐歌剧》这部作品在英国与美洲的殖民地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孕育出由对话与熟悉曲调交织而成的新歌剧类型“叙事歌剧”。该剧曾在不同的编排形式下多次重新上演,特别是奥斯丁、布里顿与布利斯等人的编曲尤为有名。怀尔的《三便士歌剧》由布烈希特写词,是新的音乐版本。
详细故事梗概
佩布许什借用英国文学叙事诗、苏格兰音乐、爱尔兰音乐、民间舞曲、通俗曲调、法国民歌对《乞丐歌剧》进行创作,对挑选的69首歌曲做了精心的改编。包含序曲1首、第一幕1至18首、第二幕19至40首、第三幕41至69首。讲述了一个伦敦的江湖大盗麦茨斯(Meacheath)落网的故事。
麦茨斯以结帮抢劫为生,有了钱就去挥霍,还诱骗了不少少女。其中有一个叫波莉(Poly),波莉的父亲皮卓姆(Peachum)是一个告密兼销赃者的两面派。
波莉疯狂地爱上了无恶不作的江洋大盗麦茨斯,在一起没过多久就秘密结了婚。不久皮卓姆便得知了这一消息,为得到麦茨斯的全部财产,想通过极力阻挠并要波莉揭发麦茨斯的龌龊行径来实现。波莉告诉麦茨斯赶紧逃命,麦茨斯被警局逮捕入狱,皮卓姆与狱卒洛基特勾结,并要尽快将麦茨斯处决,在行刑的这一天,四位自称是麦茨斯的妻子及孩子纷纷赶至现场一一对麦基斯进行最后的告别,后来贫民的骚动迫使政府对麦茨斯进行赦免,最终以麦茨斯选择与波莉在一起生活的大团圆方式结束了全剧。
看到这里你或许还不知道《乞丐歌剧》到底有多“古董”,1728年它在伦敦上演时,雍正还不是皇上,和八阿哥关系还很好。
标志着音乐剧的诞生
严格意义上说《乞丐歌剧》是音乐剧的雏形,是对音乐剧最早的尝试,它采用当时流行的英国民谣,进行填词并在歌曲中插入对白,设计了讽刺社会现状及政治形势的情节,剧中人物、台词、歌曲及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深得观众喜爱。其后法国歌剧、维也纳轻歌剧也相继对这种轻松、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进行了一些尝试,不断融入欧洲其他歌舞的表演特征,为音乐剧的成型奠定了基础。
这部当时称为“民间歌剧”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乞丐歌剧》打破了意大利歌剧格调,它以英语而非意大利语演唱民间音乐元素,讲述街头底层穷人故事,不求华丽,但求通俗,拥有了这种着无法“端着”的基因,来自底层的《乞丐歌剧》得以在传唱百年之后愈加“有声有色”。而这种形式的戏剧,在今天,我们称之为“音乐剧”。
*对于美国来说,第一部音乐剧应该是1866年的《黑魔鬼》。
《乞丐歌剧》的历史意义
《乞丐歌剧》的作者约翰·盖伊是18世纪上半叶巴洛克时期英国剧作家、诗人、小说家。他亲身经历了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继而萌生创作《乞丐歌剧》的强烈愿望。
最终该剧主要以18世纪初英国伦敦发生的两大事件为背景进行了创作:
1.“南海泡沫”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大批股东倾家荡产,市面经济大萧条,像泡沫一样,转瞬即逝。
2.1724年伦敦发生了的一件使社会震动的大案:一名绰号蓝皮肤的江洋大盗和一个多次越狱的窃贼谢帕德(Jack Sheppard)被缉拿归案,判处绞刑。
盖伊创作的《乞丐歌剧》植根于18世纪的英国社会,对“乞丐”群体的定义进行深究,用几个角色浓缩了一个小小的社会。如:收赃物人皮卓姆象征着当时现实中的沃尔波尔,盖伊借皮卓姆一角批判了英国政府的腐败,深刻地影射了当时英国的社会情况,也为18世纪英国的戏剧舞台艺术表演开辟了新的艺术创作道路。
市区总校:姑苏区干将西路305号荣利大厦4F
新区龙湖校:高新区狮山路龙湖狮山天街B馆2F
集训营营地:太湖五星级酒店
湖东新光校:工业园区苏州大道东456号新光天地3F
湖西尼盛校:工业园区苏州大道西205号尼盛尚品汇3F
龙湖办公中心:高新区龙湖中心21F
张家港校:张家港沙州西路中联粤海酒店2F
常熟万达校:常熟珠海路万达广场3F
报名热线:400-858-6699
北雅官方客服
北雅官方公众号